逐日

工作飞想之二

感想  ·  

这份工作又要保不住了。

明明是非常“低端”的工作,我却没法胜任,虽然我“入职”前两个月就明白这一点了。

残酷的现实是,简单低端的这份工作,压榨起来更加变本加厉,996才能达到它的工资要求,而工资却只有区区4k。几乎要求你的所有精力都在公司里了,妥妥的人形干电池。

虽然说,我也有办法留下来,比如真正落实996,虽然这样还有点够呛,因为你的速度还要再提升(这一点真的要提,比如计时)。

本来有很多话想说,但是都留在昨天了,而昨天因为太累没有精力去写。

现在的感觉是自己的很多念头是一团乱麻,有很多,却不知道从哪里捋起。

当组长告诉我15天后不达标就走人时,我甚至估算了下现在的工作时间和时薪,想了想不如直接去跑外卖,这样还有时间去学英语,准备去留学的事情。然而又转念一想,这种念头在我毕业第一年也出现过,当时想辞了第一份工作再去考一遍研。我知道当时这里面有一半成分是逃避,另一半是真的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实际技能、想重新学习,然而想想当年真的太冲动了,同事当时也这样说我了,现在想想他们说得对,而我当时却意识不到,果然是当局者迷+自己的觉知水平不够。

其实组长告诉那个消息的时候,我是很焦虑的。因为我就想有一个能安下心来做长久的工作,保证每天的规律作息,然而TMD的怎么就这么难!当时想着在保住当前工作和去跑外卖之间做选择,确实是把自己逼入一个“假性”二难选择了,其实还有其他的选择,比如利用这15天去Boss上去找一份真正的数据分析的工作,这也是我感兴趣的。这个想法在这篇文章之前就已经想到了,还算有点开窍。

不得不说,做这份工作的时候想了很多,也意识到了一些(怎么像已经被辞退的样子了,我不能这样,还是要努力)。可是还是有很多想法没有想清楚,比如工作分高低吗,纯体力是拼时间,纯智力是拼关键时刻的抉择吗,我要做哪种?而且我自身的问题,也会影响到做这个“简单低端”工作的效率,而效率是这个工作最看重的。比如我不喜欢发问,或者说想发问但是被自己卡住了;做事总是瞻前顾后,一个抉择总是反复,导致画框效率很低;想却被自己挡住和别人交流,导致很多经验没法请教。这些问题在我做用研的时候就存在了,可以说导致了我在对讲机公司的辞退,也导致了现在的“辞退”。有时交流很简单,同事已经示范给你了,简单的开始,简单交流就可以了。

还有另一个不能去跑外卖的理由是:如果我一个人生活,我首先会没有自律,逐渐变得昼夜颠倒;没有人交流,脑袋里像压了一块石头,然后直接倒床上了。只能说会有这个趋势,不一定真会这样,但是可能性很大。如果没有交流,我脑袋中的感觉会蔓延到整个生活中,连说话都会不利索了,那是一种病态的状态,或者说是抑郁的状态。所以当时我着急入职、想有一份工作,就是为了有一份社会联结,驱除自己脑袋中的那种感觉。现在来看,这个措施起效果了,虽然现在交流也不多,但是有一种一起做某事的假性交流,起码我脑袋中没有那种感觉了。这么说来,我的社会支持资源真的很可悲,没有一个承接的生活状态,或者说一个同居的朋友或者伴侣,这就是家里人说的找另一半的意义和作用吧。其实家里人说的很多是有道理的,虽然文化水平不高、见识也没有国际化,但是他们不需要知道“自由平等博爱”这种高大上概念,也知道“生活中需要伴侣、说说话”这种朴素但是更重要的常识。

还有一个很多事情我自己想是不够的、会脱离实际的,比如买美元、当时的冲动辞职,你觉得你有一个大计划、你有终极答案,实际上站在别人的视角——也是更实际的视角(也可能是多年以后你回顾的、更理性的视角),他们的意见更理性,说的就是你——出国留学生活的想法,如此大胆、如此天马行空、如此没有可行性(失败了怎么办,在国外能不能适应、学习、找到工作立住脚,会不会直接抑郁躺平了,因为你在国内就已经适应不了了)。所以说交流很重要,你担心说出心里话会遭到别人耻笑,但是就如当年想重新考研一样——你抓住了感觉,是要去学习技能,但是找错了方向,如果当时直接准备出国,那么你现在会好很多。但是也说不准,变量这么多,谁说的准呢?

但是要交流确实是真的。怎么交流是个问题,毕竟不想把还没谱的事拿出来说。

 

补充:

Hard Working:

毕业后,好像没有怎么 hard working 过,也许是外界环境已经超出了我的主观努力标准,不需要我再去要求自己100%努力去做事情。说不准。但具体到业余时间,我确实是真的从来没有尽全力去做某件事情,大部分时间都去看美剧等视频了,作为逃避的手段。学Python也好,学画画也好,学空手道也好,都半途而废了,现在学英语前途未卜(但即使是不去考雅思,也可以留下点遗产,比如阅读英文新闻的习惯,听BBC播客的习惯、看美剧不再看字幕的习惯等。最让人痛心的是,看了十几年的美剧,却一直在看中文字幕,很少锻炼到自己的英语听力)。现在看来想去欧洲留学的事情,也可能半途而废了,但是还是借用某个播客里的某个同龄人说的吧:“我要一直给自己洗脑,我是可以的,最终我一定可以做到的。”要不停的不停的给自己洗脑。

体力与脑力:

关于体力工作与脑力工作的区别,我好像有了一点头绪。而且这个答案之前别人就跟我提过了,工作的本质就是“解决问题的过程”,所以工作不是搞慈善的。那么,体力劳动看起来很简单,只要付出体力就可以了,貌似人人都能做,然而公司为了追求利益最大化(具体到个人就是被剥削最大化),它会把工作时间尽可能无限增加、尽力让“工人”的工作效率保持最高,那么工人在这其中是很痛苦的,起码是很辛苦的,而这也就导出了一个吊诡的结论:看似非常简单的体力劳动,高知识高水平的人反而不一定能做的了,因为他们吃不了那份苦。而相对的,脑力劳动虽然不需要分分秒秒付出劳动,但是在关键节点(比如销售产品、交付结果)一定要拿出结果来,所以表面上看做脑力劳动的人平时嘻嘻哈哈,非常轻松,但是到了关键节点一定要拿出东西来,那么可以反推平时他们一定要规划好自己的时间、管好自己,按计划做东西,如果时间管理得当或者人非常聪明,平时确实很轻松(至少表面上看是如此);否则,平时时间管理不当、关键时刻又拿不出结果,那肯定会压力山大,整个过程都是不好的(起码我是这样的状态)。综合来看,我还是比较适合做体力劳动?但我又不甘心自己的时间被压榨成这个样子,想去做脑力劳动。哎,纠结。

也许去国外,有劳工法的保护,不会被这么压榨。但这也是我的幻想而已,谁知道呢。

外界与自身

对外界一直有要求,对自己却要求很低。

记得研究生被录取后,整个人有了着落,每天都会刷自己在学校官网上的名字信息。但其实也隐隐约约意识到了抑郁的问题(曾经去做过一次咨询,却被所谓的:咨询师”说考上研前途光明了),殊不知学校只是提供了一层保护的盾,可以再保3年,自己却在其中任其腐烂。现在也是一直刷国家的新闻(不管中文的还是英文的也好),刷外国学校的招生信息,对于自己的成长、学习却付出甚少。这也和初中时养成的习惯对上了:一直想沉浸在电视剧的世界里,代入主角去“冒险”、生活,却忘记自己的真实生活,当然,在那个家庭环境中,也“只能”靠这种方法来抽离、精神解脱于环境。

然而,现在已经离开了那个环境,习惯却保留了下来。有可以自由行动的环境,精神却一直要游离在各种剧中。

没有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。

现在可以开始尝试:以看Python书或者数学书的方式,作为放松的“娱乐”。最不济也可以用阅读英文文章和学校网站的方法来娱乐。因为学习的一大特点就是可以积累,是可以增长的东西。当积累了一定时间后,它变的很大后,它就是一种有形的、有力量的东西。

留学与在国内发展

为什么一定要去国外?只是为了逃避吧?!

国外,上学+40岁找工作,感觉很苦难;

国内,工作+学习编程和英语,困难稍低。

 

写于2025.9.1

更新于2025.9.21


发表回复

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